微信扫一扫
(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8月8日在社交媒体发表题为《以数据说话 招揽人才效益显著》的网志全文)
为应对人口高龄化带来的人力需求挑战,本届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抢人才」措施,申请数字亮丽,截至2025年7月底,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约51万宗申请,其中约34万宗获批,超过22万名人才已经抵港。这些措施推出将近三年,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也刚迎来第一批的续签申请,不少朋友都关心「抢人才」有何具体效益。
填补人口
要为本港长远发展提供所需人力,首要是促进人口健康增长。2024年年底,香港人口为753万人,而按政府统计处最新推算,到了2046年年中,人口将增至819万人,惟65岁或以上长者届时会占整体人口(撇除外籍家庭佣工)的36%,也就是说,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银发族,而劳动人口参与率也会从2024年的55%,下降到2046年的52%左右。
「抢人才」措施推出后,外来人才陆续抵港,部份更携同家眷来港落户。以高才通为例,从2023年初到2025年6月底,已经有逾10万名受养人抵港。这些生力军落户香港,扭转了本地劳动人口疫情期间的跌势。2024年年中香港人口比2022年年中增加了2.4%,而过去一年持续有人才移入香港,抵销人口自然减少(即死亡多于出生)的影响,让整体人口得以保持稳定。
提供劳动力
此外,新来港的人才大多处于工作年龄,正值「打拼黄金期」,有助补充本地劳动力。以30至44岁这个年龄层来看,2024年的劳动人口(撇除外籍家庭佣工)较2022年累计上升了1.7%,远比整体劳动人口同期0.3%的增长率快。随人才来港的受养人六成是他们18岁以下的子女,会成为香港的未来生力军,有望改善人口结构。可以说,「抢人才」措施不只是引才,更是「育才」的长线投资。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8月8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谈及香港「抢人才」的具体效益。
经济贡献
人才落户当然也为香港带来不少经济贡献。大多数的入境计划都要求人才到港前要在本地获聘,即使高才通等计划,首次签证到期时人才亦须证明他们已在港受聘并能从中获得稳定收入,或已在港开办或参与业务,才获续签。我们欣悉大部分到港人才已在香港成功就业,他们主要投身金融、创新及资讯科技和商贸等行业,这些均是香港的关键产业。
乐业也要安居。人才来港发展之初,选择先租住物业属正常不过。很多市场分析亦指出,外来人才带动本港住屋需求,2022年12月至2025年6月,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数累计上升逾一成。外来人才有住房需要,按理应会使住宅物业空置率下降,但为何有关数字却大致不变呢?有这样的疑问是合理的,这问题其实也有合理解释:香港近年正面对人口老化的挑战,2024年本港20至34岁年龄层的人口(撇除外籍家庭佣工)约为115万,较10年前下降约24万。这个年龄层的本地人普遍随着就业以至结婚而离开父母另置居所,是住宅物业市场的重要客源,而该年龄层人口下降,本该导致住宅物业需求减少,幸有「抢人才」措施带来新客源,空置率才大致平稳,可谓「幸保不失」!
未来发展
落户安顿需时,招揽人才措施的成效亦需时观察。劳福局辖下的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一直致力与抵港人才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港的发展和需要,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支援服务,协助他们及随行家人落户香港。我们亦一直密切关注各项人才入境计划的续签申请,掌握他们的就业动向和发展状况,其中高才通计划下发出的首批签证去年12月底起陆续到期,至今续签情况亦相当理想,我们将在未来两星期内公布相关统计数字,让大家更了解整体情况。